六五旅行六五旅行六五旅行

冬至吃什么最好,冬至的来历及风俗详解

冬至即将来到,民间有这样的俗语:“冬至大如年”,字面意思冬至的盛大堪比过年。不过这也意味着岁末将近,新年不远咯。

冬至节气

冬至起源于拜神祭祖、时年八节。

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,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,以示孝敬、不忘本。因各地礼俗的不同,祭祖形式也各异。祭祖的同时,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,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、三茶五酒等。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。在民间广泛流传着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讲法,冬至又被称为“亚岁”、“小年”,一是说明年关将近,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。冬至一到,新年就在眼前,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。古时候,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,所谓“年终有所归宿”。

古籍载,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,以定岁之所在。“二十四节气”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、物候、气候变化以及确立“十二月建”的特定节令。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“二十四节气”。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“十二辰”(十二月建),“建”代表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,斗柄旋转依次指向“十二辰”。在传统文化中,干支时间与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,寅位是后天八卦的“艮位”,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,代表终而又始,如《易·说卦传》:“艮,东北之卦也,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。”故,斗柄是从正东偏北(寅位,后天八卦艮位)为起点,经南、西、北旋转一圈,为一周期。始于立春,终于大寒。当斗柄指向正北的“子”位时为冬至节气。

西汉时,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。汉武帝时期,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《太初历》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,采用“平气法”(即平均时间法)划分节气。“平气法”用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,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,称为“中气”,再把相邻“中气”之间的日期等分,称为“节气”;平均每月有一个“中气”与一个“节气”,统称为“二十四节气”。“平气法”是时间平均法,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,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。“平气法”划分的节气,始于冬至,终于大雪。

image.png

【传统5样】

一、吃饺子

在北方,家家户户在冬至这天都会包上一顿饺子,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习惯。其实这里面还有典故,相传“医圣”张仲景在冬至开设药棚,将饺子做成耳朵的形状,其中包入肉和药,煮熟后给冻伤耳朵的百姓吃,治好了病。从此这个习俗就慢慢流传开来。

image.png

推荐做法:猪肉茴香饺子

1:猪肉馅最好有肥有瘦,剁碎后,加入生抽、盐、胡椒粉,抓拌均匀后放入一些葱油

2:茴香留下最嫩的部分,清洗干净,切碎倒入肉馅中进行搅拌,根据咸淡放盐

二、吃汤圆

北吃饺子南吃汤圆,汤圆通常用糯米做成,包入甜馅,软糯香甜,十分美味。

三、荞麦面

江浙地区流传着吃荞麦面的习俗,人们认为,多吃荞麦面能清理掉体内的垃圾,这种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,确实对人体健康有好处。

推荐做法:酸汤荞麦面

1:先调料汁,放入生抽、醋、盐、鸡精和糖,能吃辣的朋友也可以放一点辣椒

2:锅中水烧开煮个荷包蛋,然后下荞麦面,煮熟后把青菜烫一下

3:盛热汤把刚才的配料淋开,捞入面条、青菜,就可以享用了

四、羊肉

“冬至到,羊肉俏”,吃羊肉的习俗自汉代以来就有。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羊肉汤,整个人都暖暖的,并且还预示着来年有个好兆头。

五、红豆糯米饭

江南地区,每逢冬至,一家人会聚在一起,吃上一一碗软糯香甜的红豆糯米饭。据说共工氏有个不成器的儿子,在死后成为疫鬼伤害百姓,而他比较害怕红豆,所以冬至吃红豆糯米可以祛除灾害。

确实,红豆中含有多种植物蛋白和微量元素,能为人体补充营养。

吃完喝完后,这2件“吉祥事”别忘记做

一、祭天祭祖

冬至祭祀天神、土地神,能够让来年风调雨顺,家和万事兴。

二、做豆腐

豆腐谐音“多福”,人们都希望能讨个好彩头。冬至前后,用当年收获的新豆子用来做豆腐,将其浸泡、磨浆、过滤、煮浆、点卤、塑形后制成。一部分会直接食用,另一部分做成豆干方便保存。

那么如何更好的养生,安稳过冬呢?

冬至养生重点在“躲”,藏好阳气,春阳才能焕发出生机。在饮食方面,不要暴饮暴食,注意补充营养。

数九寒天,冬至作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,人体特别虚弱,此时要做的是增强抵抗力,强身健体,这样才能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天。推荐大家食用驼奶,这种来自新疆的传统美食,含有的营养是牛奶的5~6倍。

image.png

冬至时节,可以做一些轻缓运动来增强免疫力,日常可以散步、做瑜伽,即使出汗也不能脱衣服,以防着凉,希望大家开心快乐每一天!
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46249654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