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五旅行六五旅行六五旅行

开国少将杨永松逝世,一文了解其生平经历

2022年9月1日,昨天,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普通的一天,然而对于开国少将杨永松来说,却是生命的最后一天。

image.png

据多家权威媒体报道,记者从杨永松将军亲友处获悉,老将军于昨日中午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将星陨落,令人痛惜!

杨永松将军的逝世,意味着1955年首批798名开国少将已经全部离世,同时参加55年大授衔的开国将帅们也无一人在世,一个时代结束了!

时光倒回1949年开国大典,“功臣号”坦克带领坦克编队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,接受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。这支坦克部队隶属于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车师,是我军第一支装甲部队,杨永松不仅是战车师政委,还是该师的组建者之一。

坦克的车轮滚滚向前,也揭开了杨永松少将12岁参加红军,爬雪山、过草地,血战平型关,参加中共“七大”的传奇人生。

投身革命,12岁参加红军

1919年,一个男婴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呱呱坠地,父母给他起名杨永松。侯南村被称为“进士村”,明清年间出过许多进士。不过,杨永松家却极为困难,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全靠父亲贩卖咸鱼、咸菜卫生。

杨永松是家里的四儿子,为了维持生计,减轻家里负担,他的大哥、二哥和村民们结伴去南洋闯荡,去了新加坡。

和身处动乱年代的孩子们一样,杨永松的童年也过得不好,5岁那年,他的父亲积劳成疾去世,家里的生活愈发困难。不过杨母是个有远见的女人,他独自担负起家庭重任,把杨永松送到了镇上的小学读书,希望儿子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
1927年,革命浪潮风起云涌,南昌起义部队失利后南下,经过百侯。随着起义部队的到来,百侯镇各村的农会纷纷成立,杨永松年龄虽小,志气却不小,他在学校参加了童子团,积极参加大会,进行示威游行。

1928年,杨永松的二哥杨鹤松回到家乡,此时的他已经在新加坡参加了共产党。在二哥的影响下,杨永松开始接触马列主义,并于1930年加入了共青团。


这是杨永松投身革命的起点,而此时的他才不过11岁而已。

1930年,在二哥的安排下,杨永松前来闽西,正式开始革命工作。因为表现出色,革命信仰坚定,他很快被组织委以重任,当选闽西儿童团总部组织部部长,在张爱萍将军的直接领导下工作。

当时的革命环境并不好,1931年,香港地下组织遭到破坏,杨永松的二哥流亡南洋,二嫂不幸被捕,英勇就义。失去了领路人的杨永松无依无靠,把自己当成孤儿,面临着最艰难的抉择:要么回家,要么参加红军。

最终,这个只有12岁的孩子做出选择,请求正式加入红军。他用稚嫩的话语说道:“就让红军考验我,我是一心要革命的!

革命道路注定是坎坷的,杨永松虽做好了准备,却也经历了数次生与死的考验。


“活着干,死了算”

1931年,杨永松来到中央苏区,在红军101团3连担任文书,他不仅负责宣传红军的革命主张,同时也要做好准备,随时奔赴战场作战。

杨永松参加的第一场战斗,是红军第三次反“围剿”期间进行的高兴圩战斗。在老人的回忆录中,他对那场战斗记忆犹新。

9月7日,红三军团、红四军向高兴圩的敌人展开了进攻,两军激战一昼夜,红军毙敌两千余人,但也付出了牺牲780人,包括两名师级指战员的沉重代价。

参加完战斗后,杨永松看着满地的尸体和鲜血,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触动,他想起了战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:“活着干,死了算”。从此,他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,按将军的话说:“我从没想过能活到全国胜利!”

1934年9月,为了摆脱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困境,杨永松随部转战闽西。然而在进军途中,他突然发起了高烧,连续几日不退,查不到病因。“那几天病得骨瘦如柴,行动都困难了。”老将军回忆说。


由于患病,杨永松被转移到位于九堡的红军医院,凭借顽强的意志撑了下来,赶上了部队。归队的第二天傍晚,红军大部队就准备开拔,进行长征。

部队整编时,一个巡视的领导注意到了这个只有十来岁,骨瘦如柴的小战士,提出他要么回家,要么留在老乡家休养。

时任红一军团一师政治部主任的谭政也发现了他,对巡视的领导说:“他哪里还有家?家里的兄弟都参加革命了,现在送他回家等于让他送死!

谭政的一席话让巡视的领导沉默了,他大手一挥,让杨永松参加了长征。长征之路艰险万分,而杨永松也数次与死神擦身而过。

红军翻越雪山时,杨永松负责照顾两名重伤员,同时他的身体状况也很不乐观,高山缺氧、严寒的天气,他在雪地里每挪动一步都艰难万分,左腿严重浮肿。某天晚上,他照顾两名战友睡下,然后不停地给自己鼓劲:“就算死,也要死在部队里。”


然而第二天一早,他发现两名重伤员真的牺牲了,他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悲痛,抱着战友们的遗体嚎啕大哭。爬过雪山后,杨永松所在的团只剩880人,已不足长征开始时的三分之一。

进入草地的第六天,杨永松的双腿因为长时期泡在雨水里,已经肿胀得无法起身。他感觉到死神逼近,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拿出在湖南时买的一双没有补丁的袜子,穿在脚上,开始了和死神的“战斗”。

他穿着草鞋,拄着一木棍,继续追赶队伍,这一追便是整整一年。一年之后,他终于抵达陕甘边区的吴起镇。看到那初升的太阳,杨永松泪流满面,长征结束了,我们胜利了!

此时的杨永松刚满16周岁,而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。


血战平型关,参加中共七大

1937年,抗战全面爆发,红军改编为八路军,奔赴前线作战。而担任八路军115师685团政训处技术书记的杨永松,也随部参加了震惊全国的平型关大捷。

8月22日,115师举行誓师大会,战士们眼含热泪地摘下军帽上的红五星,换上青天白日帽徽,次日便开赴山西前线,参加平型关战役。

作为115师的先头部队,685团率先和日军交上了火。当时,杨永松率部从冉庄经过时,与正在查看地形的一小股日军迎面相遇。杨永松沉着迎战,立刻指挥部队展开队形,向日军发起进攻。

不过,日军虽然兵力不足,但训练有素,而且装备有掷弹筒、重机枪等先进武器,一时间战局陷入僵局,八路军损失惨重。


杨永松

杨永松查看过战场态势后,认为只有拔掉敌人的火力点,战局才会有所改观。于是他大喝一声:“我去!爆破这事我有经验。”说完就抱着一捆炸药冲出了战壕。

杨永松匍匐前进,战士们在后方火力掩护,终于抵达了日军火力点附近。他冒着敌人凶猛的炮火,用尽全身力气把炸药包扔了出去。只听“轰隆”一声巨响,日军的火力点被炸上了天,机枪哑火了。685团的战士们一拥而上,彻底消灭了这股敌人。

杨永松将军回忆起这场战斗时,又激动又心酸,他说:“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,有一个连队只剩下一名副指导员和一名战士,许多战友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
干革命就要有牺牲的准备,杨永松如此,战士们也是如此。老将军回忆说:“当时部队里有一个笑话,大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,随时准备丢了。”


此后,杨永松又作为八路军指战员,率领部队保卫山西、挺进山东,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不断成长,并参加了1945年4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会议。

在老将军的记忆里,那是最让他感到自豪的日子。4月23日那天,他作为候补代表,坐在28排17号,聆听了毛主席、朱德、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发言。当庄严的国际歌响起时,他和代表们一起歌唱,感觉到无比的自豪。

虽然中共七大已经过去了几十年,但老将军仍保管着那些珍贵的纪念品,参加会议的代表证被他整整齐齐地包裹在一张手绢里,自己在会上做过的笔记也像新的一样。老人的儿子感慨说:“父亲平时最珍惜这些‘宝贝’。”


被授予开国中将,于昨日逝世
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成立那天,杨永松作为战车师政委,带着他的坦克编队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,接受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检阅。

建国之后,杨永松先后担任过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、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委等重要职务,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不朽贡献。

1955年9月27日,中南海怀仁堂,新中国首次授衔授勋,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,成为首批798名开国少将之一。


老将军清楚地记得,授衔仪式上,毛主席亲自为元帅、大将们颁发勋章,其他的将军们则自己手动把勋章挂在自己的胸前。

后来,每当他看到这些勋章时,心情就激动得不能自己。不过,他的内心也满是怀念和遗憾,正如他在自己的回忆录《硝烟往事》中所写:那些牺牲的战友们,他们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,他们把热血撒在征途之上,才换来了如今和平而幸福的生活。

1978年,杨永松将军退居二线,担任北京军区工程兵顾问,虽然离开了第一线,但他仍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贡献颇多。1988年第二次大授衔,杨永松荣获一级红星勋章荣誉章。


2019年,天安门广场举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,杨永松老将军原本也在受邀之列,然而年满百岁的他因为身体原因,未能来到现场观礼。不过当他在电视上看到中国自主生产的装甲车、坦克整齐划一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时,老将军显得格外激动,看坦克的眼神仿佛看自己的孩子一般。

然而时间是残酷的,带走了一位又一位开国将帅。2022年9月1日中午,也就是昨日,杨永松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103岁。

杨永松将军的离世,意味着1955年授衔将帅全部离世。将星陨落,令人心痛不已,但我们将接过老一辈革命者的旗帜,励志前行,不辱使命!
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46249654@qq.com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